导航
交流园地|
当前位置:首页  本科教育  资源  交流园地

附录二:学生感言摘录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4-23浏览次数:2059

2009级李一寒(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

在复旦数学学院的四年,对我帮助是巨大的。老师们在课堂内外的言传身教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我们“苏班”让我受益良多。

 

在讨论班里面,我们自己上去报告,老师会在下面提问题,一方面让我们体会到其中的精髓。一方面,让我们能够把数学讲清楚,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另外,在此过程中逐渐教会了我们学习的方法,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并且尝试回答,这对我们的学习能力一个非常大的提高,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都是很重要的。在复旦学习时间有限,但是这些学习的方法,能让我们在今后不论学什么或者做什么,都非常有用。

 

在整个过程中,老师们向我们展示了数学的美。老师们传授的不只是概念和定理,里面也包含了很多文化、审美。这帮助我们感觉到学习数学和研究数学的乐趣所在,不论何时何地,一开始思考数学,或者讨论数学,总是非常享受。也让我们对数学的兴趣更深了,更加坚定对数学的追求。

 

2010级李宗元(布朗大学)

学院为我们开设了许多本科生讨论班。这些讨论班内容非常丰富,其中一些补充了系里难以日常开设的课程,一些是对本科内容的加深,还有一些更接近科研前沿的内容。每学期,我会按照自己的兴趣,或者就自己认为未来有需要的方向参加一到两个讨论班。比如在概率论讨论班上,我们学习了随机过程中很多有趣的内容;在调和分析讨论班上,我们阅读了经典的Stein的调和分析一书;在流体讨论班上,我们通过亲自动手计算,对调和分析在偏微分方程的应用有了一些初步的理解。能够和一些兴趣相近的同学一起学习探讨共同关心的数学问题,让我非常enjoy且受益良多。在2013-2014学年,我前往牛津大学交流一年。在此期间,我参与牛津Part C阶段的学习。这一阶段的课程与复旦研究生基础课相当。……在申请博士阶段,复旦和牛津的偏微分方程方向的老师们都给了我很多帮助,特别是在学校、导师和研究方向的选择方面给予了我很多有益的建议。

 

2011级盛阅(宾夕法尼亚大学)

我还想特别感谢姚一隽老师,在申请季,姚老师为我们的申请联系各个学校,付出了很多心血,给我们提供了了很⼤的帮助。我还记得,那年我申请学校不是很顺利,整个人一直处于很紧张的状态,在春节期间,还多次给姚老师发“骚扰短信”。而姚老师一直让我沉住气,不要焦虑,同时积极地联系美国的学校,最终在申请截止的最后一天,帮我拿到了一个offer。另外,在大二那年,应坚刚老师被选派为我的学业导师,在那一年里,我们进行了很多对我很有帮助的对话,解答了我的很多疑问,后来他还为我写出国的推荐信,在这里,我想对他深表感谢。

 

2011级廖家江(中国科学院)

讨论班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形式,我非常喜欢。讨论班的内容丰富,可以学到很多课外的知识,为将来做研究打好基础。自己作报告可以加深对所读内容的理解,逼着我去多花时间准备,有一种紧迫感,而且无学分没有考试压力。讨论班上还可以和老师深入交流,这是平时大班教学做不到的。当然这还是和讨论班老师的个人魅力有关的。比如说楼红卫老师的讨论班上就可以体会到“各种挑剔”,大到证明关键步骤,证明细节,小至标点符号,书写习惯,都一一指出,这让我印象深刻,以后更不敢马虎。李洪全老师的讨论班就比较随和,你可以选择不同的书来讲,很自由。1415讲习室还是非常好的,很多书,书都很新,很集中。

 

2011级吕智(复旦大学)

我二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参加了拔尖人才计划,之后每个学期都有报名参加讨论班,一直到现在四年级下学期了,在参加讨论班的过程中,我感觉收获很多。我参加的第一个讨论班是应坚刚老师的Fourier分析,在这个讨论班培养了我对分析的兴趣,学到了阅读英语专业书籍的方法,也认识了许多同样对数学感兴趣的同学。我认为现在各学科的交叉是科学进步的一个重要动力,同样的数学之间分析代数几何之间的互有涉猎也会帮助我们在以后的科研道路上走得更远,由于课时的原因,学院并没有可设出所有相关课程的条件,但是讨论班给我们了这个机会,只要你愿意学习,总可以找到老师为你答疑解惑。

 

2012级毛周行(巴黎高师)

参加讨论班,一方面通过自己的表达来夯实基础,另一方面能提高表达能力——这一能力在以后做学术报告过程中非常重要。学院组织了不少讨论班,一些是课堂知识的深入,另一些是基础课的一些有趣应用。学院教授们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带讨论班。我在大一暑假的讨论班中了解了数学学习的方法,以及(对打算今后深入数学的同学)学习路线。大二我参加过一个讨论班,学习曲面上的几何——这不是课程所覆盖的,而是利用基础课所学的知识得到很多有趣的结果,同时激起我们深入探索的兴趣。值得一提的是,讨论班选用的教材很多是国外一流学府所用的教材或参考文献。

 

暑假讨论班还有外校学生参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了解到外校同学的学习情况。有时候夜郎自大,但有外校的同学在某些方面表现出闪光点后,我们就有一个警示,要勇往直前,要在那些方面努力追赶上。

 

此外学院还鼓励学生自己组织讨论班。我曾和同学组织过一个讨论班,讨论一些深入的内容。这些和我之后研究生学习的知识以及做的工作也有一定关系。

 

2012级张忻(密歇根大学)

从复旦毕业已经一年有余,时常怀念当年生活的点点滴滴。作为国内数一数二的数学系,数学科学学院在常规课程之外提供了大量的讨论班和短课供学生选择。我想自己对数学的兴趣就是从大一暑假黄兆镇老师的代数讨论班开始的。当时为了把东西讲得清楚明白确实花费了不少功夫。我现在也还记得黄兆镇老师关于数学学习的一些看法,大意是这样的:学一样东西,把概念弄清楚,看看定理的叙述,自己先试着用用,不必死抠证明的细节。这个观点对于当时的自己有些超前,不过在之后的学习中越发觉得有道理:先看看学的东西怎么用让数学变得有趣了不少。印象深刻的还有吴泉水老师的交换代数讨论班,那一学期的主要任务就是把Atiyah书上的习题做一遍再分工讲一遍。当时做得也挺痛苦的,不过对自己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有时候自己觉得对的,站在台上讲着讲着就被指出漏洞百出,然后大家一起讨论怎么补全证明也是很开心的事儿。

 

比起学院提供的讨论班,对我影响更大的是和同学还有老师私下里的交流。几乎天天和林子涵一起自习,后来还认识了孟凡君,大家虽然方向不一样,但是互相聊聊自己学的东西也是很有意思的,同学之间不同的观点让我收获良多,也让我对数学的其他领域充满了好奇。一起聊过的复旦教授很多,这一点不得不说复旦的老师人都非常好,即便自己的工作十分繁忙,也会抽出时间来和学生讨论。记得大四时候经常去王志张老师办公室聊天,他会简单得和我谈谈自己最近的工作,什么地方有了进展,什么地方卡住了。我还记得他的一个观点:做研究要学会把不同的东西联系一起,有的人可以学好一百个点,不会联系也仍然做不好研究工作。

 

2013级张页(丘赛分析金奖获得者)

在大二初,我被入选学院实施的“拔尖人才计划”即“苏步青班”,主要是参加学院建设的一系列无学分课程讨论班。在加入“苏步青班”后,除了专业必修课之外,每学期或者暑期选择一至两个讨论班进行学习。与普通课程不同的是,这门课不是老师在讲台上讲,而是学生轮流上讲台讲,以一种类似读书小组的方式大家一起读一本教材,然后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参加讨论班给我最大的帮助是:我的学习方式有了巨大转变。如果说大一我还迷恋着高中的题型数学,靠题海战术与刷题来获得更高的分数的话,那么大二以后我主要是理解知识背后的思想,做题也是为了理解思想而做,平时不刻意去刷题。因为讨论班要上讲台去讲,对知识的理解一定要上升到思想层面,不然只能在讲台上念书,流于形式。而理解了思想之后,不仅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出知识,大部分的题目也迎刃而解,不需要刻意去刷题背题应付考试了。讨论班也提供了一个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在讨论书本内容的时候,老师会提供一些资源,同时在书本内容之外,学生与老师之间还可以聊一些其他的内容,从latex的用法到苏步青老先生的趣事,无所不聊,使我们受益颇多。

 

2014级任潇(丘赛分析金奖获得者)

三年来苏班的培养对我的帮助非常大。例如大一时参加的集合论讨论班大大增强了我的逻辑推理能力,大二参加的微分拓扑讨论班(苏伟旭老师)将我带入了几何和拓扑的世界,大三参加的几何分析讨论班(东瑜昕老师)则让我的分析基本功有了很大的提高。

 

2014级金羽佳(丘赛团体铜奖、分析优胜奖获得者)

对我而言,参与讨论班对于丘赛最大的意义是心态和意识上的。在数院的前三年,我参与的讨论班涵盖了分析、几何等方面,这些讨论班一方面开拓了我的视野,带领我有意识地自学更深的内容,培养了钻研问题的态度。同时也更习惯于在黑板上讲解问题,现场回答老师同学们的问题。这些准备为丘赛决赛的发挥,乃至数学生涯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4级王华(丘赛团体铜奖获得者)

宏观上讲,从2010年开始到现在丘赛成绩越来越好肯定和我们的苏步青讨论班制度很有关系,能够更加自由地学习,也能更加深入地学习,才能让我们有实力在更深的数学领域里和北大清华的同学切磋。希望以后讨论班制度越变越好。

Copyright © |2012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版权所有 沪ICP备042465